| | EN

教师 | 25到38岁!这位老师为学生奉献了整个青春

2021/11/18返回上一页

       2007年6月的一天,从36路车起点站到终点,转乘117路,再叫一辆“摩的”,贴着师傅汗涔涔的背,搂着他粗壮的腰,一阵风驰电掣后,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刘可第一次走进学院大门,一同走进校门的女孩怯生生地问他:“学长,X栋怎么走?”。


      那一年刘可刚满25岁。

      2021年9月,托普校门口的地铁6号线运行将近一年,“摩的”师傅们早已隐匿踪影。刘可走在校园,一个拖着行李箱的女孩问他:“老师,X栋怎么走?”

一眨眼,刘可来到托普,已经过去14年了。

不懂造型,就是永远在画儿童画

      托普B3教学楼,沿着最右侧的楼梯上三楼,便到了刘可的办公室。一眼望去,正对门的窗外是深绿色的树顶,其余三面墙上挂着不下三十幅素描、油画、水彩,墙边是一排木框裱好的画,那是已改好的、准备送展的学生实训教学成果。

      “红衣女孩上方飘荡着白色人影,葱郁森林中兔子正在躲雨...”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想象力,这些学生已经明白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眼光,但在刚进校时,他们甚至连画笔都不会握。

      扫盲——对新生进行大量绘画基础训练,这是大部分进入托普数字艺术系动漫技术制作专业的学生都会经历的一个既痛苦又蜕变的过程。

      “连工具都分不清楚”,刘可常常要从拿笔的姿势开始教,“起笔和收笔就要两节课”。学会握笔,接下来是绘画的正式训练,这才是让刘可最头疼的。

      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如果按照以往以明暗素描训练为主,短期内就可以创作出能够送展的作品;但这也有一个致命缺点:光影会掩盖结构缺陷。刘可认为,在绘画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析结构、造型、空间、透视才是首位的,“就像盖房子,房屋的根基、墙壁等基础结构就相当于绘画中的造型,装修就是光影效果,如果根基没打好,装修再漂亮,也有倾颓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可提出,在扫盲阶段,让学生重点学结构素描,打好造型基础,“不懂结构素描,就是永远在画儿童画”。

      绘画没有捷径,刘可借鉴了幼时少年宫学习的流程,首先是画几何体,石膏立方体、长方体、半球体,先方后圆,随后画几何体组合,再画小物件,水壶,烟灰缸等,最后组合物件揣摩画面平衡。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学生逐渐明白透视的原理,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改进扫盲课程,刘可还时刻关注市场动向,调整课程方向,让学生更好就业。

原本的速写课中,学生多画静物、风景,但考虑到动漫作品中人物偏多,刘可将素描课的重点调整为画人物,80节课时人物绘画就占到了60节,学生先练习画鼻子、眼睛等单个部件,最后再组合人脸,这种练习方式还有利于提高绘画精准度,比起大开大合的风景画,人物造型偏严谨,对作画精准度要求更高。


成立孵化室,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刘可还牵头在数字艺术系成立孵化室。

刚接到成立孵化室的任务时,刘可非常为难。在他的印象中,孵化室是一个纯粹理工科的概念,甚至是软件专业的专属,艺术专业里没有这个搞法。

      “能让学生强化操作,把创意变为动漫设计产品,这就是孵化室的主要内容。”一边建立,一边摸索。数字艺术系的孵化室就这样诞生了,三个学生,一个老师,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四台电脑、四片数位板、五张桌子、五个插线板、一台扫描仪、两个铁皮柜便是全部家当。

       刘可联络了一些在内文中大量使用漫画、插画的中低端刊物的美术编辑,与学生一道仔细研读对方给出的用稿需求。一番讨论后,他们决定走低价高质的路线,用不计成本、超出稿费标准、远超出刊物用稿平均水平的绘画质量来完成每一项设计。这种在同行人看起来无法理解,甚至有些“扰乱市场嫌疑”的路线保证了学生们作品顺利发表。

孵化室成立不到三个月,三名学生就发表了7套漫画、插画作品,尝到甜头的刊物也很快把他们列为固定作者。

       学生拿到样刊和稿费汇款单时那种神采飞扬的表情,与自己当初第一次发表作品时一模一样。在刘可看来,在校期间能获得真实项目的锻炼,了解用户实际需求、把握市场对绘画风格的偏好,这些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的体验,才是孵化室对于学生的最大意义。

       寒来暑往,送走一茬一茬的学生,又迎来一茬一茬的新生,托普学院在不断的建设中一天天变样,刘可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间从25岁走到38岁。

岁月在变,环境也在变,刘可热爱教学的心却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