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党建之窗 |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入实施“五大铸魂”育人工程,创新学校思政育人实践

2025/05/28返回上一页

在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党建工作始终是指引学校前行的鲜明旗帜。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始终高擎党建之旗,深入实施时代新人“五大铸魂”工程,构建“党建+”体系,创新学校思政育人实践,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擎旗定向,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党建引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性工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以“新机制”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学院执行的三级责任体系,实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科学决策部署学校各项工作,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积极构建“党建+”体系,创新学校思政育人实践。

 

 

(一)“党建+”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

思想引领是凝聚共识、激发干劲的引擎。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校院党委定期以个人自学、集中研讨、实践研学等方式,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扎实组织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及“理论宣传二人讲”,持续开展党组织书记面对面谈心、交心、暖心、同心的“四心行动”,切实发挥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带动作用,引领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诚信教育、国防教育、主题党团日等形式为载体,深入推进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内容的主题教育及活动累计2800余次,实现师生全覆盖。

 

学校《理性情绪疗法对适应性心理问题解决的应用探索》获教育部办公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获贵州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三等奖。学校申报课题《党建引团班建,根基在“建”,关键在“引”》获第六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获“筑梦心灵·剧绎青春”贵州省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学校2名辅导员先后荣获“全省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优质资源评选案例类”三等奖、贵州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三等奖。学校学生获贵州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黔青英才”第十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优秀学员荣誉称号等荣誉奖项。

 

(二)“党建+”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近年来,学校党委着力构建“党建+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达到“课程+实践”双轮驱动,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2023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程建设上,学校按照“集体备课一体化、教育教学一体化、培训培养一体化、实践研学一体化”的思路,确保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党建工作紧密相连,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育人。此外,开设了“学四史 明大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习近平讲中国哲学”“古琴文化与审美”等多门选修课,推动思政类课程建设合理化、多样化、科学化。近年,学校以“‘对分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应用”为题成功申报省级金课,并探索出了“线下理论教学——线上学习通——对分课堂——社会实践”四位于一体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展示中荣获省级三等奖,“党建+思政教学”育人初显成效;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学校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学校深化实践教学与思政育人新路径,与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连续三年组织安排表演专业学生赴贵州省遵义市参演大型沉浸式情景剧《伟大转折》,把专业实习实践与红色文化作品创作展演、思政教育融于一体,构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德能双修,锻造四有教师新标杆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组织召开全校教职工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启动会、师德师风专题学习会,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以师德师风建设良好成效引领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持续巩固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二)引育并举建强师资。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机遇,大力实施“银铃计划”,引进百名省内外知名退休专家、教授,引进和培养高级职称教师112名、博士研究生10名。学校现有专职教师61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35人,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新成效。

 

(三)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学校不断探索教师能力提升新方式,通过举办培训、名师引领、鼓励支持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提升学历、进修访学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育。学校教师张多朋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未来设计师•2024数字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实现了学校教育部榜单教师教学类竞赛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学校教师主编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师杨雅芸获评省级“金师”(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成功申报黔南州高层次人才津贴与高层次人才“优才卡”。

 

 

培根润心,打造文化育人新高地

 

(一)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文化浸润。制定《“以德铸魂 事上磨练”校园文化育人工程建设方案》,建设思贤、思源、博雅三大文化育人广场,精心打造“博雅大讲堂”科院“六大篇章”校园文化品牌。每年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普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1100余项。

 

(二)深化实践育人功能,构筑育人新矩阵。学校积极构筑“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三位一体实践育人矩阵。一是拓展实践平台,打造“课程+平台”育人新生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全年组织开展1300余次课余活动。二是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建设,2024年注册志愿者2300余人,常态化开展“爱心支教”“交通协管”等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服务时长达86000余小时,学校师生无偿献血达20万毫升。三是常态化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均8000余名学生参加,连续七年获得“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其中2022年获全国优秀组织单位;连续8次获井冈山优秀实践团队奖,6次获优秀课题成果奖。


固本强基,筑牢安全发展新防线

 

(一)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严格按照新媒体建设管理办法,对校内28个新媒体平台进行备案管理,并定期开展年审工作。各平台均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不断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处置机制,加强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和专项清理行动,利用技术+人工形式对各类网络平台中涉及学校的信息进行监测、回复,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构建“全员协同”安全防控体系,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学校始终坚持每月1次安全卫生大检查、节假日前专项检查、消防日巡月检制,学校保卫人员安防器材8小件配置齐全,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逐步实现清单式闭环管理,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处理。2024年协调属地公安机关及政府相关职能单位开展综合治理8次,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积极采取各项节能措施,探索新能源与节水技术,关注设备维护更新,被省水利厅授予“2024 年度第二批省级节水型高校”称号。

 

立德树人,绘就时代新人新图景

 

(一)构建“三维递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一是以课堂教学管理为依托,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规范课堂行为。二是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班,全面督查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三是制定科研奖励办法,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积极性不断提升,以项目推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改进,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提质增效。近年来,学校9门课程入选贵州省本科高校一流课程“金课”。学校教师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17项。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成功申报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恢复招生,积极申报人工智能专业。

 

——师生竞赛佳绩频传。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黑科技”专项赛一等奖1名;首次成功承办教育部白名单内省级赛事,我校获得国赛三等奖2项、省级奖项30项。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共161项。

 

——科研工作不断突破。2024年,学校立项项目总数112项,较2023年增长70%。其中,首次获2024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立项1项。首次获贵州省网信研究课题立项2项,教师杨雅芸主持的课题获全省唯一优秀结题,结题成果被采用。首次获教育部教育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2项,首次获2024年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首次获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立项3项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34篇、专利4项,出版专著6部、教材2部、软著2部。

 

(二)打造“校企融通”协同育人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学校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体制机制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形成了“管理双运行、课程双贯通、教学双场景、评价双支撑”“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案例进教材、业务骨干进课堂、人才培养进企业”的“四双四进”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发展的深度合作。目前,学校与贵州日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多彩贵州影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130余家单位共建人才实践基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学科资源优势,通过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连续两年组织到帮扶村惠水县雅水镇大龙村调研及开展实践活动,帮扶农户购买农产品,帮扶资金折合60000余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有效推进高校新型特色智库联盟建设,打造“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研究中心”,成为全省第一所入选“贵州省高校智库联盟”的民办高校,其资政报告《促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的对策建议》获副省长董家禄肯定性批示、《贵州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国际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短视频+直播带货”发挥融媒体整体优势推动贵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获副省长蔡朝林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