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当前位置:第九十二期>第二、三版>详细信息

扎根于村,服务于民,他们让青春在泥土中绽放 |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

来源: 发布于:2025-08-31 浏览:39

这个夏天,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165名青年志愿者背起行囊、兵分六路,从安龙的稻浪到道坪的戏台,从金山的街巷到乐岗的童声,从陆坪的档案柜到牛场的河岸,在26天的时间里写下一场跨越六地的“行走课堂”。

在这26天里,他们不再是校园里的学生,而是乡村振兴的“临时干部”、非遗传承的“学徒”、社区治理的“网格员”,累计服务2100余名群众,线上传播触达5.3万人,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誓言翻译成了带着泥土温度的故事。

红色薪火:让辣椒红与党旗同框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海庄村,红色薪火筑梦队把直播间搬进辣椒地,4场“红色+农特”直播卖出3.6吨青辣椒,让农民第一次见识到“云端赶集”的速度;又跟随靛染匠人学蜡染,一面融合安龙金字塔与校徽图案的队旗被县文旅局永久收藏——传统与现代的握手,让红色精神在经纬之间有了看得见的纹理。

遗韵新生 : 一场文化节的青春托举

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镇谷龙村的“第十一届阳戏文化节”能如期唱响,离不开遗路黔行队12项幕后筹备:翻新斑驳篮球场、清点218件尘封戏服、插设龙虎旗,让非遗第一次拥有专业级舞台;他们还把“宣传+物资+警示”的防溺水套餐送进田间地头,被乡镇应急办作为范本推广——文化的热闹与安全的冷静,在同一支大学生队伍里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同心共治: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

福泉金山街道的清晨常被“红马甲”叫醒。黔南布依同心队挨家挨户排查47处违建违拉,现场劝拆11处;又签下93%的防溺水入户告知书,创下街道历史新高。居民从最初“你们是谁”到主动递水道谢,青年用脚步丈量社区,也丈量出基层治理的温情半径。

逐光童行:让留守的夏天有歌声

在福泉马场坪街道乐岗五新社区的“儿童之家”里,黔韵青衿逐光队用36课时串起诗词、绘画与急救演练,42名留守儿童第一次把想象画在帆布包、把心跳节拍写进《让我们荡起双桨》;他们还陪老人聊天、送鸡蛋,让“一老一小”在同一片屋檐下共享夏日漫长——志愿的光,照亮的是孩子,也是未来的自己。

四点半的光:把政府大院变成课后花园

福泉市陆坪镇政府档案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清溪行歌服务队把1300份尘封档案电子化,又把“阳光四点半课堂”搬进五新社区:太极、数独、防溺水动画轮番上阵,35名孩子在政府大楼里找到了最安心的“托管所”。乡镇领导说:“大学生把公共服务做出了家的味道。”

守护与成长:在河岸与课堂之间筑堤

福泉市牛场镇五星社区的8.5公里河道,因知护青禾队而多了12块警示牌与46套救生器材。他们一边巡河劝阻戏水少年,一边在教室里用《我和我的祖国》点燃127名孩子的国防梦,满意度高达98%。安全教育不再是一纸传单,而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成长仪式。

躬行践履,方知责任之重;扎根基层,更见青春之光。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让自己深刻体悟了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他们将把这段满载收获的实践经历化作未来学习生活中的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