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199支实践队、4500余名青年学子满怀热忱,分赴贵阳、毕节、黔东南、黔南等地,依托专业所学,扎根基层一线,以理论宣讲、社区支教、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多元形式,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在广阔天地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理论轻骑跃动乡野 红色星火点亮初心
为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各实践团化身“理论轻骑兵”,积极探索鲜活、灵活、贴近的宣讲路径。队员们深入街道社区,聚焦红色基因传承,深挖家乡“红色富矿”,用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生动讲述党的光辉历程与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让红色血脉在基层薪火相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田落地生根。
“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走出课堂、深入基层的实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更让我在与乡亲们的互动交流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强化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责任担当。每一次宣讲对我来说都是深刻的自我教育,在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理论的过程中,我自身的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我将带着这份成长,继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展现青春风采。”在纳雍县蟠龙社区进行宣讲的刘桃如是说。
青春绘彩助振兴 志愿微光照乡野
服务乡村振兴,青春创意绘就亮色。实践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艺术热情融入乡野。从精心设计的文化墙绘扮靓村居环境,到寓教于乐的社区支教点亮童心梦想,他们用知识和艺术的“画笔”,为乡村增添活力,助力乡风文明,在田野间书写助力振兴的青春答卷。
紧扣专业所长,回应基层所需。普法宣传、推普行动、金融防诈知识普及……被实践队员们创新转化为接地气的“青春之声”。他们摒弃照本宣科,精选身边案例,巧编法治故事、防诈口诀和实用的普通话短句,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小故事”,讲透法治精神、安全常识和时代新貌,让宏大的主题在基层可知可感,生动映照发展进步的“大时代”。
“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保障制度和评优激励机制,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动力。从选题策划、技能培训到安全护航,学校都安排了老师全程指导,确保我们能安心、有效地深入基层。”“理论引航,青春向前”实践队队员张银银说,“实践成果还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这激励着我们更加用心用情地服务群众,努力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青春之声’。”
筑牢安全堤坝 青春守护有温度
守护“一老一小”,青春身影筑起安全屏障。面对暑期安全风险,队员们化身“安全守护者”,精准聚焦防溺水与反诈骗。通过发放图文资料、情景模拟、一对一讲解,他们传授危险识别、自救技能、监护要点,剖析诈骗套路,为乡村社区的脆弱群体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老微课堂”里,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围绕“环保彩绘,青春添彩”主题互动,引导孩子用画笔描绘对美好家园的想象。志愿者们不仅教孩子们绘画技巧,还融入环保知识讲解,用耐心与爱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艺术与环保的种子。
据悉,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2007年启动,18载薪火相传,已累计组织五万余人次青年学子深入祖国各地。青年学子们深入基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磨练意志品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在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