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川能源学院的直播镜头对准关庄乡胡麻油、秋杂粮等农产品,近5000人次网友在线观看助农直播;当32个孩子齐声喊出“陌生人给糖我不要”的安全口诀;当80岁的张奶奶攥着学生的手说“娃,你们讲的政策,我记牢了!”——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的黄土坡上,正镌刻着青春实践的坚实足印。这是银川能源学院2支三下乡实践团3名带队教师21名青年学子用10天交出的乡村振兴成就观察答卷,更是一份写满7项具体助力的实践清单。
实践坐标:从规划图到施工图
7月10日,银川能源学院“燃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及“石榴籽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带着精心打磨的“五大行动手册”奔赴全国文明村镇——窑儿村。与泛泛的理想宣言不同,他们的行囊里装着可量化的任务清单:信仰传承备有1套升旗仪式流程和红色情景剧脚本,儿童守护备好24课时“自护课堂”与6个化工实验方案,产业助力携带3场直播方案,为老服务列出10户入户台账与政策宣讲顺口溜,红色寻访准备了200份“乡村振兴”主题调研问卷。这份带“数字温度”的规划,让青春热情有了精准落点。
助力清单:用数字说话的青春答卷
7月11日窑儿村清晨,银川能源学院与宁夏大学学子共护五星红旗首次在黄土坡上冉冉升起。退伍大学生马黎明肩扛国旗的身影挺拔如松,村民老王紧握他的手感慨:“这辈子头回和娃娃们一起升旗!”
通过“三湾改编”情景模拟,“窑儿先锋连”“青春星火连”正式组建,32岁的返乡青年司海祥感慨:大学生让我明白,守着黄土地也能闯出新天地。
“陌生人给糖我不要!”32名儿童的齐声呼喊回荡乡村。24课时自护课覆盖防溺水、防拐骗等六大领域,11岁的姜娜回家当起“小老师”,向奶奶复述防溺水“六不准”,安全口诀化作守护生命的根系。
6个趣味实验让乡文化站变成“魔法课堂”。“流星雨”实验仿佛把夜空搬进了教室,8岁的卢沙湖追着问:“哥哥,这能变真的星星吗?”当“大象牙膏”在土堆里喷涌,4名孩子眼眸发亮:“我要当科学家!”
3场助农直播场累计吸引1.5万人次观看,不仅宣传了关庄好声音,也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通过网络传递出去。
“养老有靠山,日子更安稳!”学生们学着村干部的样子,把政策编成顺口溜,80岁的张奶奶攥着学生的手,把新摘的杏子塞进他们手心:“娃啊,你们讲的我都记牢了!”
当蒙尘的8扇窗户在老年驿站重现光亮,57岁的马爷爷笑纹舒展:“孩子们一来,屋里心里都亮堂!”政策的温度,在青春与银发的交握中完成传递。
启示:振兴需要怎样的青年力量?
关庄乡的实践,勾勒出乡村振兴对青年力量的真切呼唤。党建是绳,拧紧五村一股劲。窑儿村“12193”党建模式如绳结般串联起五个村庄:高台村的科技菜园、庙湾村的老年驿站、关庄村的家政服务与宋庄村“宋货上门”的产销链路。
创新是火,老手艺撞出新花火。当胡麻油作坊的老驴拉磨被00后用转场镜头捕捉,这是传统产业遇上青春创意的化学反应。这簇火正在燎原,老手艺在新语言中复活。
实干是秤,沾泥的手最有分量。玻璃水车间里,贴标的手指从生涩到飞舞,700瓶产品整齐列队;茄子地中,24双手锄掉杂草,老年驿站前,抹布擦亮8扇旧窗。成员王越的感悟最真:“流水线看着简单,真上手才知要快准稳”。
青春宣言:田野是最生动的课堂
当摄影师张晶的镜头定格“擦窗后老人的笑颜”,当候瑞看见卢沙湖盯着“大象牙膏”的发光眼神,24双沾泥球鞋丈量的100小时乡路,恰如指导老师路苗苗所说:“这里没有指点江山的手,只有贴标签的手、擦窗户的手、握紧乡亲的手,这些点滴刻下青春最深的烙印。”
黄土坡的每道褶皱里,都藏着这群大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诚。当自护口诀成了孩子的护身符,当返乡青年握紧创新的犁铧,当老人们把政策顺口溜念成生活指南,青春的价值早已超越纸面答卷。这便是大学生下乡的意义,也是青春与乡土最动人的对话,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一代代青年扎根大地写就的永恒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