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当前位置:第九十期>第二、三版>详细信息

银能学院社工专业:在实干和实战中培养人才

来源: 发布于:2025-05-31 浏览:75

考研界“香饽饽”、公务员“平替”,近年来,在社会服务与治理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浪潮中,社会工作专业吸引了无数学子的目光。银川能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始终坚守育人初心,深耕专业建设,以卓越的办学实力、创新的培养模式以及丰硕的育人成果,成为培育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专业力量。

精英汇聚,构筑师资高地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广纳贤才,汇聚了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近年来,专业先后聘请了210年行业经验的高级社工师、53-5年行业经验的中级社工师来校任教,引入10名区内高校教师和行业机构负责人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实践,202410月专业所在的文法学院院长马麟当选宁夏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此外,专业还鼓励教师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目前,社会工作教研室27名专任教师中考取高级社工师2人、中级社工师6人、助理社工师9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既具备扎实的学术造诣,又拥有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为学生带来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实用的实践技能。

多元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积极践行“请进来,走出去”互学机制,为师生搭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专业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上海开放大学任文启教授、兰州大学王雪梅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高校学者来校,开展专业学术讲座和交流座谈,让学生与专业大咖面对面,领略学术前沿动态。同时,专业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学习,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第一次全国智慧社会工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第九届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并成功入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七届理事单位、第一届全国智慧社会工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

校企协同,强化实践教学

深化实践育人,全力打造校社联动的实训实践平台。专业建成有社会工作综合实训室、个案工作实训室、小组工作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场所,与银川市民政局、宁夏社会工作联合会、银川寸草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10家单位签订校政、校社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服务场景中开展实战演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为专业素养过硬的社会工作者。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以服务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坚持“高校+机构”“实践+技能”双融合,推行“理论实践融通、校企资源互通”双结合,通过“产业、教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专业教师入选宁夏社会工作人才库2名、宁夏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库1名、宁夏社会工作督导人才4名、宁夏民政厅督导评估人才培养项目督导老师1名、银川市社会工作柔性人才引进7名,受聘担任永宁县“头雁领航”社区工作者导师5名,参与《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制定3部,参与宁夏社会组织等级、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乡镇社工站、孵化基地运营等评估70余次,为各单位开展社会工作师考前培训及专题讲座90余场,为社工机构开展督导服务1000多个小时。师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发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学校社工专业毕业生考取社会工作师25人、助理社会工作师183人,考证通过率逐年上升。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中在政府部门(乡镇、司法)从事基层社会治理的占25%,在社会组织从事社会服务的占21%,在社区从事社区管理的占38%,在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的占16%

专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社工专业将始终坚持“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职业导向” 的基本原则,构建起以价值理念为主线,专业方法为桥梁,社工实务为支撑,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集中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社工考证相融合,职业能力与毕业要求相契合,不断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为银川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