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记住这个手感,以后调试设备故障时,你们的指尖就是最好的传感器。"课堂上,姚娟向正俯身在钳工台上的学生反复强调。
在智能机械臂精准焊接、3D打印机吞吐金属的今天,钳工专业课的学生还能学什么?教师应该如何教?传统的技能培养模式在当下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2025年,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已经任教《钳工实训》11年的姚娟,似乎在一场“课堂革命”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向来如此”的困境
钳工,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工种,也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功”。2004年,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正式建成。作为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学生们在《钳工实训》的堂课上学习钳工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为下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夯实基础。
在金肯学院7000平米的机械实训中心里,上百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金属榔头并排陈列,它们,是《钳工实训》延续了21年的"教学标本"。作为学院的"元老级"课程,这门课有着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从我入职以来,教过的每一届学生都是如此,先学习做个小榔头,然后再做个多角度样板。”
据姚娟介绍,实际上,不仅仅是在金肯学院,国内的其他高校也几乎都是如此,“甚至大家做的零件都一模一样。”
直到2024年,一个契机的出现,促使姚娟决定让这堂"向来如此"的课,彻底地变一变。
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2024年春季学期,当姚娟再一次要求学生按传统流程加工榔头时,有人举起了手:"老师,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做榔头?"这个毫无征兆的提问,让姚娟的心狠狠地被“敲”了一下。
同年秋季,金肯学院正式启动校级优课工程,姚娟想起了那个像扳手一样狠敲过自己的提问,决定接下《钳工实训》的革新任务。“我想,反正肯定要变一下!这么多年大家都墨守成规,做一样的东西,学生没有兴趣了,老师也没有热情了。”姚娟坦然地表示。
说干就干!但是,一堂延续了20余年的课程应该如何去创新与改变?
课程团队将改革的第一刀落在了教学模式上。借鉴"因材施教"理念,姚娟在课程中引入了分层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普通组、考工组、综合实践项目组3个不同的组别。
不同组别的学生不再是千篇一律地完成去完成同样的东西,而是根据学习兴趣与动力,完成不同的实训项目。
基础组仍以传统项目筑基。组别里的学生或许对钳工技艺充满好奇,但专业技能基础却相对薄弱。教师团队需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他们逐步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
考工组则对标职业技能鉴定。组别里的学生目标清晰,志在快速通过钳工等级考试。他们需在完成钳工锤和多角度样板之后,进一步学习T形三件配、四方三件配等零件的制作。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必须更加精准,往往是直击等级考试考点。
而申请加入综合实践项目组的学生,需要对钳工技艺有着深厚兴趣,甚至希望在此领域有所建树。他们需要完成的项目,也更加“不拘一格、充满挑战性”。
铁屑飞出了不同的轨迹
分层教学模式下,《钳工实训》课上的铁屑飞出了不同的轨迹。
学院钳工实训中心成了活力满满的"创客乐园"。普通区域与考工区域的锉刀声依旧,综合实践区却时常上演着"跨学科交响"——运用物理原理设计的机械结构图,利用数学知识精密计算过的材料尺寸,使用CAD、SOLIDWORKS软件完成的三维模型......大家分工明确,一起朝着目标“钳”进。
课堂上的变化,参与课程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202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李雪琴很开心,他和队友们刚刚装配完成的机械小车被姚娟点评“创意点很好,可以打‘优秀’”,“以前觉得《钳工实训》很枯燥,现在通过自己设计、制作零件,再把它们组装成想要的东西,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同组的学生葛保林补充到,“为了完成项目,大家一起想办法,共同攻克难题,这种感觉太棒了!”
姚娟的感受则更为明显。“好多学生,特别是综合实践项目组的学生,连下课都不愿意了。”她笑着“吐槽”变革带来甜蜜烦恼。还有一次,已经是晚上8点,她突然接到保安的电话,说有学生偷偷溜进实训中心调试作品。"我到现场时,三个学生正围着台钻机比划,桌上摊着《机械原理》和手画的草图——那一刻我知道改革走对路了。”
这场摸索中的“课堂革命”,正在产生涟漪效应。2025年,学校的钳工技能等级考试中级通过率从以往的90%提高到了98%,而姚娟正尝试着将《钳工实训》课程开发为公开课,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让大家感受到这门传统课程的新变化。
此外,她还计划在同样传统的《普通车床加工实训》课程中也融入分层教学模式,“真的是很有幸,目前已经有三位学生报名,想来参加我的这个‘小试验’。”
课堂上,俯身在钳工台前的学生正用锉刀一点点打磨着金属毛坯。当再一次被问及“今天的钳工专业课的学生还能学什么?”姚娟拾起地上的一枚铁屑,任由它在透进实训中心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正如再先进的机床,导轨都必须经由手工去刮研一样,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工匠的技术传承就越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