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银川能源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决策部署,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
学校按照“需求导向、质量优先、特色发展”的原则建设专业,重点支持符合服务面向定位、具有一定办学优势的专业,推动实施“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专业结构向“产业需求”转变。
2021年9月,学校能源电力产业学院成立。能源电力产业学院紧紧对接自治区“六新”产业,聚焦清洁能源、电力生产等行业对能源电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1500余名学生,专业涵盖电力生产、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全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能源电力产业学院持续推进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通过“校企协同”构建“一核心四平台五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搭建“校内产学研用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学科竞赛与考证平台、双创教育平台”,实现“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校外实习、双创教育、学科竞赛”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内培外聘”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近三年选派专职教师50余人次下企业锻炼,被学校认定“双师型”教师30余人。选聘企业技术骨干40余人为企业导师,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达60%,共同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打造“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三、通过“校企联合”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通过“引进来、带出去”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引”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专业技术讲座,进课堂讲授《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生产安全》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带”学生赴企业现场开展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近三年,超3000人次学生到企业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有效开阔了专业视野、拓宽了专业宽度、强化了专业深度、提升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度。校企教师团队共同参加教学竞赛,2024年7月首次参加第四届宁夏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赛事,并取得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通过“引企入教”打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动与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将企业技术和生产流程引入教学过程,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目前与国能宁夏大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能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建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融合20余家有稳定就业关系的企业,助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未来就业。
五、通过“资源整合”搭建校内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根据能源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整合企业资源,在校内建设先进的新能源发电、风光互补、光伏制储氢、可再生能源微电网、100KWp分布式光储充快充站等新能源“产学研用”一体化实验实训平台。建成了135MW循环流化床、300MW/600MW/1000MW火力发电、220KV变电站、风力发电、大型燃煤三维发电机组等能源电力一体式虚拟仿真平台,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及多种类、多型号、多容量的发电方式。平台设备可进行三维直视及结构拆解,弥补了企业设备无法拆解及安全防护无法深入了解的弊端,为师生在校内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通过“校企共建”促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会委员,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专业评估等活动,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各专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占比达60%。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热能工程专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三年,学校能源电力产业学院先后获批立项宁夏现代产业学院专项课题《基于能源电力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项目、自治区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学院教师指导学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实现学校在该赛项获奖零的突破。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高质量(国企事业单位)就业比例稳步升高,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分别为10%、24%、33%。